English

文化遗产传承的严肃与普及

2009-11-07 10:42:00 来源:博览群书 ○宫京蕾 我有话说

  《图说中国节》、《图说中国吉祥物》、《图说中国祈福神》,大乔编著,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球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老祖宗历代传承的传统文化又热闹

了起来。在今年2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开展。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有近1176位民间艺人参与其中,约2322件珍贵实物与世人见面。此次活动由文化部和发展改革委等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可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上述活动既是国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反映出国家将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已纳入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其本身就极具严肃性。就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尤其凸显,相应的宣传、介绍也屡见不鲜。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介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学院派的纯学术研究,离大众较远;一种是搜奇猎艳,辗转“贩卖”,缺少科学性、严肃性。无疑,这两种倾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等都有局限,甚至可能使人误入歧途。

实际上,我国知识界、出版界近些年来始终存在一个纠结不解的顽症,即缺乏严肃地介绍传统科学、文化的普及性著作。而这个症结早为有识之士所洞悉,但解决起来却甚费周章。七拼八凑的“作者”不可能严肃、科学起来,他们即便有这样的主观意愿,也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水准。至于专家学者,一部分是不屑或不愿为之,因为这样的作品算不上“专著”,也无助于评职晋级;更多的人则是写不出来――这部分专家只懂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表述模式,而对写作面向大众的科学、文化普及著作却难措手足。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逐渐有一些高水准的专家学者肯于为这样的著作用心用力,同时也有一批中青年学者乐于从事这一工作,于是相应著作不断涌现,《图说中国节》、《图说中国吉祥物》、《图说中国祈福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就可谓此类著作的代表。

《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文中还配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使得一个个中国节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图说中国吉祥物》选取我国最有影响的吉祥物,分析了它们的渊源、特点、寓意,展示了它们在礼仪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表现。书中选配了大量精美插图,以便读者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每一种吉祥物的寓意和表现。《图说中国祈福神》介绍了中国民族历史上崇奉而且现代也部分信仰的近百位神祗,概括地介绍了他们的由来、职掌、表现以及人们的崇祀情形,即这些神的起源如何、原型是谁,他们主要掌管赐予哪方面的福祉或保佑哪方面的利益,他们都奉祀在哪些庙宇殿堂里,除祠宇塑像外是否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雕像、图画等,人们一般是怎样供奉他们并向他们祈求吉祥福祉的。

《图说中国节》等三种书,选取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三个切入点,介绍了千百年来广泛影响我国民众日常生活、信仰生活、社会生活的民俗事项和元素。这些事项和元素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尤为国人所重视。相应地,这方面的著作(尤其是节日和神?)也不少,如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吉祥民俗》、学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日下回眸:老北京的史地民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祭拜趣谈》等。由此可见,三种书的切入点是准确的,能够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共鸣,从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起到一定作用。而这三种书在严肃性和普及性两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先说严肃性。三种书的作者均是民俗学专业科班出身,长期从事中国民俗及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而且三位作者在十几年前就已有专著出版。作者关于节日的著作把节日纳入传统农业文明的岁时体系,贯穿一年四季,给人以特别的体味。尤其是关于吉祥物,作者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吉祥物》是此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有关吉祥物生成机制的论述,迄今为学界所引用。在这样的学术积累基础上认真写作,自然非辗转负贩者所能比。

再说普及性。《图说中国节》等三种书是为了普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而设计的,出版后也达到了这样的要求。在此仅举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三种书都未采用学术著作的章节体结构模式,而是大致归类(如吉祥物分成动物、植物、器物、神人、符图五类),然后直指具体事项,简洁明了,又不失条理。二是,不直接引用文言原文。文献征引是科学表述所不可缺少的,而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献自然以文言古籍为多,直接引用不利于普及。因此,作者为求科学,屡屡指出文献出处;为求普及,一概不引原文,要么语译,要么转述,行文通俗易懂。

有必要补充的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俗传承来说,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一概而论,而应该考虑到民众的社会心理。《图说中国节》等三种书全面介绍相应三个方面的民俗传承,展现了民俗文化的淳美,同时也指出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民俗信仰中,也都寄寓着民众的美好期望,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美好的意愿。这种人文主义的学术精神尤为难能可贵。

文化遗产传承的严肃与普及,所涉及的内容远非本文所能尽述,仅借助上述三本传统文化的图书略以描述,随着专业学者及广泛的民众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入发掘和阐明,相信我们对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研究会更上层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